Ivanti 调查显示:工作场所二维码使用率攀升,移动设备安全隐患增加
近日,北京-致力于通过统一IT为企业用户提供更加高效安全数字化工作场所的 Ivanti,2020年2月针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和日本地区的4157名消费者进行了一次二维码使用调查。调查显示,二维码使用率持续攀升,尤其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对非接触式交易需求愈加强烈,全球范围内57%的受访者表示自2020年3月中旬以来二维码的使用有所增多,83%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中他们使用了二维码进行支付,或完成金融交易。
二维码使用从生活场景渗透到工作场所,已成中国消费者的必需品
研究证明,消费者使用二维码已经从一种无接触的需求转变为便利新生活的现实和必需,中国尤其显著。受消费者需求的驱动,中国地区几乎所有场所都提供二维码扫描,而其他国家主要是在餐厅、酒吧、咖啡馆。中国受访者中86%的人表示他们曾使用二维码进行支付或完成金融交易, 而美国只有2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使用过,中国二维码应用全球占比超9成。
疫情的持续促使二维码的使用方式和场景变得越来越广泛。Ivanti后续针对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法国和西班牙的4,408名消费者的调查表明,疫情初期,二维码只在餐厅内用来显示菜单或处理付款,随后问诊或取处方药也开始使用,这一比例也从2020年的9%增加到2021年的14%;同时期,外出就餐或在酒吧小酌等社交活动,二维码的使用率在6个月内从44%下降了到36%,但在办公室和工作场合,二维码的使用率则从11%上升到14%,这证明二维码的使用方式在疫情期间发生了转变。 此外,企业也越来多地使用二维码来处理 财务事项。该调查中还有65%的人观察到接受二维码支付的场景增加了,87%的人感受到使用二维码进行金融交易也是安全的。
二维码安全有隐患,企业需建立起移动设备威胁防御机制
疫情之下,为确保个人安全,许多企业允许员工远程工作,使得员工越来越依赖移动设备,形成了全新的“无处不在的工作空间”,分散的员工需要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访问企业应用和数据。来自Twigby的数据显示,39%的消费者由于需要保持社交联系而更加依赖手机,但Ivanti的2月的调查报告中全球只有一半(51%)的受访者在移动设备上安装了安全软件,再加上用户并不了解扫描二维码的实际意义,致使本人和公司所面临的威胁都在不断增加,而且31%的受访者还反应,他们因为扫描过二维码,然后发生了意外的事情,或被引到了可疑网站。
下面,来看看全球用户是如何陷入二维码的风险之中:
47%的受访者表示知道二维码可以打开网址。
只有37%的人知道二维码可以下载应用程序,22%的人知道二维码可以泄露物理位置。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自信能够识别恶意URL,但只有39%的受访者表示能够识别恶意二维码。
49%的人表示,自己的移动设备没有安装或不知道是否安装了安全软件。
“受到疫情影响,员工们正在以空前的规模使用移动设备从任何地点访问企业数据和服务。”Ivanti 产品管理高级总监 Chris Goettl 表示,“随着二维码的不断普及和使用,必定有越来越多的网络攻击者利用它渗透设备并窃取企业数据。这份报告说明,对于任何规模的企业,员工的移动安全都是当务之急,无论有关设备属于公司还是员工。企业有必要实施移动威胁防御(MTD),以保护移动用户免受二维码登陆劫持和钓鱼攻击,并识别移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
Ivanti 的移动威胁防御(MTD)解决方案可以保护和修复针对 Android 和 iOS 设备的已知和未知威胁,包括恶意二维码。 MTD为您提供理想的部署、检测和修复解决方案,以抵御发生在设备、网络和应用层面的攻击。无需端点用户操作,便可在已加入Ivanti UEM客户端的移动设备上部署MTD,因此,企业能够实现100%的用户采用率,又不影响工作效率。Ivanti认为,更广泛的零信任安全战略以移动威胁防御为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评估和确保良好的设备安全。
关于Ivanti
Ivanti 让无处不在的工作空间成为可能。通过“无处不在的工作空间”,员工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多种设备,连接各种网络来访问IT应用和数据,同时保证工作效率。 Ivanti 的 Neurons 平台集成了业内领先的统一端点管理、零信任安全和企业服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的IT平台,实现设备自我修复和自我安全,并为终端用户提供自我服务。目前已经有4万多位客户,包括78家《财富》百强企业,选择了 Ivanti 为他们检测、管理、保护和服务从云端到边缘的IT资产,同时为员工提供卓越的终端用户体验,无论他们在哪里、使用何种方式工作。 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ivanti.com 并关注 @GoIvanti。
类型:广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声明:家电头条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权,请联系联系站务工作人员删除。